聚焦

  • 乡村振兴战略下西藏自治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探究

    邓时梅;

    乡村振兴战略下,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农文旅融合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文章基于西藏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禀赋,运用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挑战)分析方法,系统评估西藏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构建“藏地特色农业+文创”“高原农业+康养旅游”“传统农耕+文化体验”三大融合发展模式,并提出产业链整合、品牌化发展、智慧化升级和市场化运营等实现路径,以期为推动西藏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2025年14期 No.443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滨海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孙玲玲;

    滨海乡村依托独特的生态与文化资源禀赋,成为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场域。文章聚焦滨海乡村旅游创新发展实践,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艺术唤醒+民宿集群”、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海洋牧场+休闲旅游”、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生态康养+文化研学”、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陵水”)“智慧文旅+全域联动”四大模式为样本,系统解构其运行机制。研究表明,这些模式成功的核心在于构建“社区参与-产业延伸-生态保护-数字赋能”四维协同框架:通过资产活化与在地创业激发社区内生动力;以“渔业+”“文化+”产业链融合突破单一业态限制;建立生态反哺机制,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借力智慧平台推动全域资源整合。文章进一步提出强化政策适配性、培育在地运营主体、升级智慧基础设施、创新生态补偿机制等路径,为沿海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范式。

    2025年14期 No.44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邯郸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创新路径研究

    武晓黎;吴志赛;吕媛;

    河北省邯郸市乡村旅游资源禀赋优异,发展形态丰富多元,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目前邯郸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旅游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乡村旅游产业化进程加快。基于此,文章在分析邯郸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邯郸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路径,如打造精品乡村旅游路线和特色产品;深挖乡村文化内涵,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拓宽旅游宣传渠道,打造“网红”景点;完善配套设施,重视人才培养。

    2025年14期 No.443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深度涉足

  • 景区沉浸式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柯延杰;

    在当今数字技术深度变革的时代,旅游行业逐渐向沉浸式旅游的方向发展。沉浸式旅游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重要桥梁,其发展前景广阔。文章首先分析沉浸式旅游的发展现状,然后探讨旅游景区发展沉浸式旅游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最后提出沉浸式旅游的发展策略,以期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研究综述

    杨蓉;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学旅行作为非遗保护与教育、旅游融合的新型业态,在国家政策推动与文旅消费升级背景下迅速发展。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研究未形成系统性理论框架体系,在跨学科整合、实证研究深度及实践指导价值等方面存在提升空间。文章系统梳理知网相关研究成果,揭示该领域学术进展与实践困境,旨在为后续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对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研究——以成都大运会为例

    舒皓羽;谢敏怡;范存芊;

    文章选取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作为案例,基于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数据,采用文本分析法从“认知-情感-整体”三维视角分析成都大运会举办对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在认知形象上,成都大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得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趋于国际化、多元化;在情感形象上,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随着成都大运会的推进,积极情感比例不断下降,但在赛事后期有所回升;在整体形象上,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由以“成都”为核心转变为以“地方”“熊猫”为核心,最后重新回归以“成都”为核心。希望研究结论可以为成都市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与提升提供启示。

    2025年14期 No.443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桂林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赵泽林;

    文章以微博评论为研究数据来源,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并借助ROST CM 6.0软件,分析游客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桂林市旅游的点评文本。通过对大量游客评论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桂林山水旅游形象感知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探讨当前桂林市旅游的短板和游客的迫切需要,并提出促进桂林旅游发展、提升服务质量的建议。

    2025年14期 No.443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分析

    梁文林;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术正深刻重塑全球旅游业,驱动旅游业向智能化、个性化和高效化发展。文章首先系统分析AI在智慧旅游中的核心应用(如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知识图谱等),在智能客服、个性化推荐、智慧景区管理、行程规划与营销等场景的应用实践;然后基于行业报告及企业案例数据,论证AI对提升游客体验与运营效率的显著作用;最后探讨数据安全、算法偏见、技术成本及伦理规范等现实挑战,并提出建立数据治理框架、推动技术普惠等对策。笔者认为生成式AI、元宇宙等新兴技术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为旅游业注入新动能。

    2025年14期 No.443 2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青岛大泽山葡萄节旅游吸引力影响因素研究

    赵安琪;

    文章基于山东青岛大泽山葡萄节,探讨农业节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游客感知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揭示游客对节庆活动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青岛大泽山葡萄节旅游存在民俗文化展示形式单一、基础设施不完善及宣传模式缺乏特色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助力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民俗旅游开发。

    2025年14期 No.443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背景下秦皇岛市语言景观优化路径研究——以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为例

    石磊;付继林;

    国际一流旅游城市建设背景下,旅游景区的多语语言景观建设既服务于游客获取信息的需求,又体现了高质量景区建设水准。文章实地调查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的语言景观,并结合国家相关标准进行分析,发现山海关景区语言景观存在表达不一致、不规范的问题。基于此,提出语言景观优化路径,包括制定具体规范,建设专业队伍,提高非典型语言景观比例,以期助力景区高质量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28-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老年研学旅游发展实践路径研究

    毕家萍;

    老年研学是一种寓学于游、寓教于乐的老年教育新模式,旨在满足老年群体日趋多元的学习需求。文章从多元主体协同视角出发,系统梳理老年研学旅游制度供给主体和服务供给主体,深入分析当下老年研学旅游发展面临的三大现实困境——制度供给不充足、服务供给不完善、行业协同不充分,最后提出老年研学旅游发展实践路径,包括强化制度供给协同,夯实行业发展基础;促进服务供给协同,提升服务适配水平;深化行业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生态闭环。

    2025年14期 No.443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基于游客评论数据的滨海旅游体验感知评价——以宁波市为例

    曹英鸳;

    滨海旅游是驱动海洋经济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依托用户生成内容数据对游客旅游感知进行深度洞察,能够为滨海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与旅游服务的提质增效提供重要支撑。文章选取浙江省宁波市作为案例地,基于携程网的游客评论数据,综合运用词频-逆文件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 TFIDF)算法、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模型与大语言模型情感分析技术,按照“认知形象-主题场景-情感倾向”的研究框架,系统性评价游客对宁波市滨海旅游的体验感知。研究发现:第一,游客对宁波滨海旅游的整体感知以自然景观与休闲娱乐为核心,整体认知较为积极;第二,滨海旅游目的地形象可提炼出自然疗愈、亲子娱乐、渔港文化体验、滨海运动旅游四大主题类型;第三,游客积极评论占比达81%,优质自然景观与多元游玩体验构成正面感知主体,消费体验与景区环境等维度存在优化空间。

    2025年14期 No.443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多学科领域视角下乡村旅居养老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高兴;杨贤英;次仁央拉;张然;

    文章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梳理多学科领域视角下的乡村旅居养老研究进展。分析表明:经济与管理科学领域聚焦乡村旅居养老场景下的产业融合;社会科学Ⅰ、Ⅱ关注老年群体在乡村旅居中的社会行为与法规体系;工程科技Ⅱ侧重乡村适老化空间设计;农业科技探索乡村地域资源的养老创新利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乡村旅居养老研究整体呈阶段性特征:2004—2012年是需求萌芽与相关政策尚未完善的研究伊始期,统一概念尚未明确,各领域以分散探索为主;2013—2020年是政策突破与经济人口驱动的稳步增长期,多学科开始融合,定量研究方法普及;2021年至今是政策深化与市场分化主导的多元波动期,全产业链政策体系成型,中度老龄化驱动市场转型,但跨学科协同仍显薄弱。

    2025年14期 No.443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九江会展旅游经济贡献与竞争力评价研究——基于市场需求预测分析

    吴瑜;

    文章以江西省九江市会展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灰色模型(Grey Model,GM)与市场竞争力评价体系,对九江会展旅游的经济效应与发展潜力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九江会展旅游需求受限于基础设施不完善与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竞争力综合指数较低。基于此,文章提出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等建议,旨在为九江会展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4期 No.443 43-4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旅游管理

  • 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李安琪;周义龙;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智慧旅游已成为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文章首先分析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探究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包括课程体系对数字化关注不够、数字化教学设施配备不足、实践教学数字化程度不高、教师的数字化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优化传统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路径,以期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程。

    2025年14期 No.443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交旅融合新态势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教育能力探究

    陈春梅;力元;

    在交旅融合的新发展态势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这对专业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以下简称“职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主要深入剖析交旅融合新态势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需要具备的职教能力,详细探讨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存在的不足,并全面探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教能力提升路径,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南通康养旅游人才培养研究

    姜燕;高文宇;

    在康养旅游服务需求愈加复杂的背景下,传统旅游管理人才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康养旅游对复合型、专业化、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具备医疗健康知识、通晓文旅运营逻辑,理解老年人心理需求与服务艺术的复合型康养人才愈发重要。文章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立足江苏省南通市康养旅游发展现状与人才需求,剖析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打破人才培养知识壁垒;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多维立体化实训平台;完善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路径,构建人才成长生态闭环等策略,以期为南通构建起支撑康养旅游持续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供给体系、为南通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赋能。

    2025年14期 No.443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服务能力现存问题及对策

    田雯霄;

    为了提升博物馆讲解员讲解服务能力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文章对讲解员在专业知识、沟通技巧与服务意识方面现存的问题展开分析。通过梳理岗位职责与能力要求,构建目标导向的培训体系,并提出多元化课程设计与创新培训方式。研究表明,阶梯式培训路径与情境化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讲解员的专业素养与互动引导能力,系统化的培训机制与科学评估体系对提高博物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4期 No.443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探索

    聂晓茜;

    在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研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方法能够帮助相关院校明确旅游专业学生管理的基本思路。文章首先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路,最后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包括构建联动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实施精准赋能的个性化指导、启动产教融合协同管理模式等。

    2025年14期 No.443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及策略

    游蕾;

    在当今社会,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旅游业的复苏,旅游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作为培养实用型旅游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旅游产业升级。然而,在这一背景下,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却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工业需求之间的脱节、学生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等。文章通过深入分析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旅游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希望本研究能够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为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非遗课程与劳动教育的交互叙事研究——以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

    钱玉洁;

    文章主要探讨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课程与劳动教育交互叙事的重要意义、实施策略与实践成效。通过分析非遗在旅游产业中的独特价值以及劳动教育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阐述两者融合所构建的创新教育模式。希望文章探讨的交互叙事模式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非遗的认知,提升学生旅游服务实践技能和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旅游行业培养兼具文化内涵与劳动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效路径。

    2025年14期 No.443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研究

    张曼;

    在旅游业跨界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旅游市场对于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政产学研”作为一种协同育人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生、合作企业、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系统剖析协同育人现状,然后提出优化协同育人模式的路径,旨在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践指导。

    2025年14期 No.443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主客共享理念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力机制研究

    朱舟雨;

    主客共享理念是旅游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存在。文章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主客共享在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力机制,发现空间、文化、旅游产品作为共享要素会对居民和游客产生双向影响,从而形成良性的旅游发展循环。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一系列打造良好主客共享机制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健康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康养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及应用策略研究

    周一汀;郑凤婵;

    文章首先分析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人才培养问题,然后探讨“政校企协同”“产教融合”“国际认证+本土化”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这些模式提出完善多层次教育体系、构建多维度人才培养生态、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激励机制等应用策略,以期为康养旅游人才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路径,推动康养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生态保护

  • 大理洱海生态廊道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淑敏;

    云南省大理市洱海生态廊道作为洱海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已成为大理旅游的新名片。大理洱海生态廊道融合生态保护、文化展示与旅游体验的多功能定位,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提升游客满意度过程中仍存在形象同质化、文化特色展示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等问题。文章通过对洱海生态廊道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产村融合视角下景郊型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

    张淳;王志祥;刘骕;彭之威;张茜茜;

    当前,乡村旅游产业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但其单一产业结构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文章在产村融合视角下,首先分析产村融合与旅游景观的耦合性,其次指出景郊型乡村之于传统乡村的发展优势,再次提出基于产村融合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目标及原则,最后给出基于产村融合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策略,以助力构建旅游景观与多产业融合的空间格局。

    2025年14期 No.443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长三角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建设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与纾解方略

    阮威;

    文章运用文献分析、专家访谈、逻辑分析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地区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建设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长三角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建设不仅是助力体育产业升级、激发体育消费活力、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有力途径,还是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满足居民美好体育需求的应然选择。目前,长三角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建设存在资源开发与环保仍不协调、区域协同发展还不够深入、配套设施供给仍不够充足、市场发展受限及监管不够全面等困境。对此,文章提出打造产业集群、完善跨省市区一体化协同机制、推行项目绿色发展模式、强化配套供给与监管力度等举措,以促进长三角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的高质量建设。

    2025年14期 No.443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生态系统类型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及其对旅游规划的启示——以吉林市清水绿带为例

    刘丰亮;涂耀文;杨琦;

    文章探讨生态系统类型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影响,并以吉林省吉林市清水绿带为例,分析不同生态系统中空气负离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旅游活动的关联性。研究采用美国AIC1000空气负离子检测仪等设备,在2024年旅游旺季(6—8月)对清水绿带进行连续观测。结果显示,森林生态系统空气负离子浓度最高(986个/立方厘米),水域周边次之(616个/立方厘米),城市绿地较低(376个/立方厘米),而城市建成区最低(70个/立方厘米);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特征,与游客活动高峰时段高度吻合;季节变化上,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基于研究结果,文章提出针对清水绿带旅游空间布局优化和旅游产品健康价值提升的建议,旨在促进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87-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旅游规划

  • 成都市微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章灏安;李思成;

    近年来,微旅游作为新型的城市休闲方式,成为激活城市发展活力与满足居民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平台评论内容分析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梳理城市微旅游的典型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游客动机、情感反馈与偏好变化,指出城市微旅游发展中存在内容趋同、文化表达不足、传播机制分散等问题,最后提出以文化嵌入、信息整合、策展创新与社区共治为导向的发展策略,旨在为城市微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西双版纳徒步旅行研究

    舒琳;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以其独特的热带雨林风光和多元文化成为热门徒步地,拥有多条特色徒步线路,游客数量不断增长,配套服务逐步完善。但是,西双版纳在发展徒步旅行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其存在的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安全保障不足、生态破坏风险高及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相应策略,包括加强规划与管理、强化安全保障、加强生态保护及提高服务质量等,使其成为展示当地自然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2025年14期 No.443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元宇宙赋能文旅发展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宋诗琪;

    在推动文化强国和旅游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元宇宙将成为文旅产业数智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元宇宙可以从科技创新、文化创作、情景创设、价值创造4个方面驱动文旅产业发展。但是,当前“元宇宙+文旅”的发展模式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面临沉浸体验不足、商业价值较低、伦理失序等诸多挑战。本研究认为,应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政策激励、伦理规范、市场监管等多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文旅产业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池州市平天湖风景区“天路”品牌开发与利用研究

    刘彭娟;周鲒琦;焦玟;

    安徽省池州市平天湖风景区“天路”凭借“水在脚边流,云在手上走”的独特视觉奇观成为网红打卡地,但品牌价值尚未充分释放。文章在分析“天路”资源特色、开发优势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当前存在的品牌认知模糊、产品体系单一、体验深度不足、生态压力增大及营销乏力等问题。提出以“天路”为核心IP,打造立体化品牌体系;深化“云水漫步”主题,构建产品矩阵;强化科技赋能与文化沉浸,提升游客体验;实施生态优先的智慧化管理;开展精准化全域营销传播等策略,旨在将“天路”打造为池州旅游的超级符号,推动平天湖风景区从观光地向深度体验、高附加值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希望可以为国内同类景区品牌化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10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共生理论的红色研学旅行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意义及路径

    乔浩然;

    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应用。红色研学旅行和乡村旅行融合发展能够让更多人在感受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教育的同时了解当地特色,有力地助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拓宽增收渠道。因此,如何促进红色研学旅行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文章通过阐述共生理论,指出红色研学旅行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意义、面临的困境及具体的路径。

    2025年14期 No.443 10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乡村振兴背景下龙岩市红色旅游发展研究

    邹霖鑫;吴佳欣;俞柔冰;林好;李乔侨;

    龙岩市作为福建省重要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且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伟大历程。然而,其红色旅游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资源配置受限、专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薄弱、品牌建设不足等困境。对此,文章着眼于龙岩市红色文化的开发与利用,分析龙岩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指出龙岩市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龙岩市红色旅游发展策略,包括创新红色旅游产品、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打造特色品牌等,以促进龙岩市红色旅游发展,为革命老区经济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2025年14期 No.443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艺览天下

  • 文旅融合视角下红旗镇特色水乡示范带文创产品研发探析

    宋昕;

    文章在深度调研广东省珠海市红旗镇特色水乡示范带文创产品研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在符号提炼、价值转化方面面临的困境,并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提出红旗镇特色水乡示范带文创产品研发策略,包括深挖文化内核,打造“1+N”核心IP矩阵;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四维”产品设计体系;多元协同,探索市场化开发路径,以期为其他同类项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109-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自贡灯会的现代转型——从节庆活动向城市文旅品牌的跃升

    刘玉莲;

    四川省自贡市彩灯文化历史悠久,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象征与旅游资源,在推动地方文旅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贡灯会作为当地文旅融合的代表性实践,虽具有较高知名度,但近年来在空间承载力、品牌传播效率、资源联动机制等方面暴露出诸多短板。基于此,文章从空间重构、数字赋能、多样化运营与文创产品开发4个维度提出具体对策,以促进自贡灯会实现从节庆活动向城市文旅品牌的转型升级。

    2025年14期 No.443 112-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旅游管理视角下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以黔东南苗族银饰为例

    夏静;

    本研究从旅游管理视角出发,分析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苗族银饰当前存在的开发模式同质化、游客体验浅层化、旅游配套设施的文化适配不足和数字化应用导致文化阐释缺失等核心问题,然后系统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策略,包括构建差异化文化体验体系、深化游客参与的文化模式、苗族银饰文化空间的优化设计与体验创新以及创新技术应用模式等,以期展示黔东南苗族银饰所蕴含的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促进黔东南地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115-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泉州世界遗产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基于苏州与泉州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苏欣妍;杨澜;梅嘉容;张晓迪;

    在文旅融合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世界遗产与旅游业的双向赋能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动能。文章聚焦福建省泉州市,采用跨地区对标的方法,选取世界遗产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标杆城市——江苏省苏州市作为参照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当前泉州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存在矛盾,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传播影响力受限,难以充分展现泉州的历史文化底蕴。基于此,文章通过借鉴苏州经验,从产品创新、业态融合、传播策略、基础设施4个方面探索优化路径,以进一步助力泉州实现世界遗产保护与旅游业高效发展,也为同类型遗产城市探索文旅深度融合路径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掖旅游演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邓惠玲;方向阳;陈青;

    甘肃省张掖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近年来其演艺事业快速发展,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旅游演艺作为文旅融合的关键业态,对地方文化传播与旅游产业升级意义重大。基于此,文章首先剖析张掖旅游演艺市场现状,其次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系列促进张掖旅游演艺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为推动张掖旅游演艺市场良性发展和实现张掖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2025年14期 No.443 12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旅游经济

  • 数字经济视角下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与模式

    申军波;马胜玉;张雅祺;

    文章首先分析数字经济视角下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背景,进行文献研究综述;其次探讨数字经济视角下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逻辑;再次从内在动力、外在驱力、政策引力和发展阻力等方面总结数字经济视角下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最后归纳数字经济视角下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包括构建虚实融合的文旅新生态,重塑乡村文旅产业协作网络,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以期有助于激活乡村经济活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14期 No.443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游客满意度对其旅游行为的影响研究——以阆中古城为例

    庞利容;冯志平;余丹;

    文章以四川省阆中古城为例,构建涵盖服务质量、设施环境、文化体验、社区融合与文化保护4个维度的游客满意度模型,探讨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发现,4个维度均对游客旅游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一系列提升游客满意度建议,希望能够促进阆中古城旅游可持续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广东红色文化旅游研究

    姚乔乔;

    文章以广东省为研究样本,深入分析红色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关系及作用机理,系统梳理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市场推广力度不足等关键问题,探索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创新营销推广模式、推动产业深度融合等发展路径。研究表明红色文化旅游能够通过价值转化、产业带动、要素重组等方式有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5年14期 No.443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南京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赖继年;张柏寒;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章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首先分析南京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的作用;其次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南京红色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包括红色旅游资源布局分散、乡村红色旅游设施不够完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浅以及资金与人才倾斜不足;最后针对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提出一定的对策。

    2025年14期 No.443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旅游产业中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创新路径

    杨珉;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旅游收入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旅游产品却存在同质化问题。对此,文章首先阐述旅游产业中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现状,如融入形式较为多样但深度不足,产品类型丰富但同质化严重,文化内涵挖掘有进展但不够精准,市场需求增加但供给匹配不足等;其次,探讨旅游产业中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意义;最后,提出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融合形式,培养专业人才,加强品牌建设等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促进旅游产品竞争力提升和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138-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以衡阳市为例

    周纳宇;谭卓婧;

    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赋能可促进乡村产业与旅游实现高效融合,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探究数字经济时代衡阳市乡村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数字经济赋能衡阳市乡村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包括构建全域数字基建网络、完善数字人才培育体系、创新数字文旅产品体系等,以期为衡阳市实现乡村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品牌孵化视角下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研学旅游示范推广模式探究

    刘旭华;李铁成;

    文章以广东省清远市“五大百亿”农业产业为研究对象,剖析其研学旅游面临的品牌同质化、推广乏力、产业割裂、设施滞后等现实困境,深入挖掘其特色农产品矩阵、生态与文化双重赋能、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等资源禀赋优势,同时指出其存在品牌建设表层化、科技应用不足、参与主体分散等发展瓶颈。基于品牌孵化理念,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线上线下融合推广、强化产业融合与品牌文化赋能、优化配套服务等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清远“五大百亿”农业产业研学旅游实现创新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技术赋能景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以岳阳中华大熊猫苑为例

    张瑾;

    文章首先介绍湖南岳阳中华大熊猫苑的概况,其次分析该景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通过构建智慧旅游平台、开发虚拟现实体验、利用大数据精准营销、打造数字化景区管理系统等措施,以期有效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与游客综合体验,为同类旅游景区的数智化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旅游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2025年14期 No.443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甘肃省甘南州红色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

    李先锋;秦伟;程红玉;

    红色旅游作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借助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历史禀赋,通过系统性开发红色遗产、强化“五个认同”、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将历史记忆转化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然而,甘南州存在红色资源碎片化、红色旅游体验形式单一及红色文化叙事浅层化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载体依托—实践转化—价值归宿”的逻辑框架,强调以“红色遗产活化”为核心,通过沉浸式演艺、参与式解说等多元手段提升游客体验,并以“共同团结奋斗”为主线强化历史叙事,以期推动红色文化从静态展示向动态传承跃升。

    2025年14期 No.443 15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校地协同视域下湘潭红色文化研学旅游路径创新

    杨重;

    湖南省湘潭市是红色基因的重要传承之地,此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的生动见证,是用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延续红色血脉的宝贵教材。在文旅融合以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研学旅游已然成为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载体。当前,学界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主体的开发利用方面,对于校地协同机制在红色研学旅游中的作用探讨相对较少。文章以校地协同为视角,分析湘潭红色文化研学旅游现状,探索融合文化传承、教育赋能、旅游发展的研学旅游创新路径,希望可以为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实现高质量转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2025年14期 No.443 15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旅游养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王海燕;杨柳;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与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我国旅游养老产业蓬勃发展。当前养老产业已构建起多元供给的市场格局,候鸟式养老、田园养老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规模持续拓展,但产业发展中仍存在区域发展失衡、专业人才匮乏、服务标准不完善、金融支撑不足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健全政策法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产业模式、培育专业人才、完善金融保障制度等策略,以期推动旅游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随州大洪山风景区旅游新业态开发实证研究

    吴寒;

    在我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新业态作为传统景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受到广泛关注。湖北省4A级旅游景区随州大洪山风景区,虽然具有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双重优势,但仍存在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文章在界定旅游新业态的基础上,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结合大洪山风景区的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其在亲子游、研学游、团建游、银发游市场中的发展潜力与现实问题,提出基于“生态+文化+教育”的产品体系构建策略,配套设施优化方案,以及“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旨在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同类景区旅游新业态开发提供借鉴。

    2025年14期 No.443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元宇宙驱动下的唐山文旅多感官沉浸体验研究

    霍倩;

    随着元宇宙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深入应用,全球文旅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河北省唐山市作为一座兼具工业文明与文化底蕴的城市,积极拥抱新兴技术,探索元宇宙驱动下的文旅融合新路径。文章围绕唐山文旅融合的新范式,分析元宇宙驱动下的唐山文旅多感官沉浸体验路径、唐山文旅多感官沉浸体验实践,总结当前唐山文旅多感官沉浸体验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应对之策,希望有助于促进唐山文旅高质量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165-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驱动广西智慧旅游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冯朝圣;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掀起了新一轮数字化浪潮,景区、酒店、餐饮等旅游产业主体逐步接入人工智能模型,人工智能驱动的智慧旅游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旅游服务、产品开发和旅游管理等方面存在智慧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潜力和广西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提出人工智能驱动广西智慧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以期提升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并为其他地区旅游的智慧化转型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别山红色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班璐;刘昂;

    大别山地区红色文旅资源丰富,其发展红色文旅产业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大别山红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核心动能,揭示大别山红色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提出大别山红色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人才培育与引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强化品牌营销与推广等,以期助力大别山地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RMP理论的国内旅游度假区开发研究

    李雪莹;王育珊;

    文章首先介绍度假旅游、旅游度假区、昂普(RMP)理论的概念,其次基于RMP理论,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产品(Product)3个维度阐述国内旅游度假区开发现状,最后提出国内旅游度假区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更好地促进国内旅游业发展。

    2025年14期 No.443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供需困境与破局之道:湖南省采摘型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黄江媚;刘慧君;周佳豪;陈奕宏;马辉鸿;罗添奇;

    采摘型旅游作为农旅融合的重要载体,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笔者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需求侧方面,湖南采摘型旅游以中青年为主力、以中低消费为主,动机集中于放松身心、社交互动及品尝鲜果,关键痛点是品种单一、设施不足;供给侧方面,经营者面临着经验与人才缺乏的双重困境、自然风险与产品同质化的双重制约、资金压力与宣传低效的双重局限,以及资源整合与市场需求响应迟滞的双重短板。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强化经济驱动、深化体验赋能、构建协同生态圈等策略,以期为采摘型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179-18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探索——以信阳市为例

    王建玲;詹威;

    文章立足河南省信阳市文旅资源特质,揭示其数字基建不足、产业协同缺位及主体动力不足导致的融合梗阻,提出“微枢纽牵引—能力孵化—生态扩容”赋能路径:短期以文旅数据中台整合三源异构数据流,中期借数字孪生技术活化山地场景,长期构建“物理-数字”双链确权平台。

    2025年14期 No.443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江苏省红体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丁晨煜;许玮博;王好;

    文章聚焦江苏省红体旅融合发展,基于文化记忆理论构建包含文化传承力、创新表现力、社会影响力和协同发展力4个维度的测评模型,并利用专家打分法等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研究发现,文化传承力为基石,协同发展力为关键支撑,社会影响力和创新表现力亦不可或缺。据此,提出以记忆保存、记忆激活和记忆重构为核心的策略,包括构建“红体”记忆数据库、探索苏北与苏南差异化激活路径及推动跨界协同创新,希望能够为江苏省红体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年14期 No.443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思考

    李红忠;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文旅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乡村文旅产业可以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保护与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加快乡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乡村文旅产业发展也面临同质化严重、产业链不完善、人才匮乏、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文章从差异化发展、产业融合、人才支撑、设施完善等方面提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策略,以期为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190-19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常州夜间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李秀云;

    文旅融合背景下,本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夜间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提供“轻资产、重运营”实践范式,为优化夜间经济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2025年14期 No.443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